|
史上最全虾病详解一、病毒性虾病 南美白对虾以病毒病为主,造成的损失也最大,当以预防为主。 1、白斑综合症 白斑病毒感染。病虾胃空,头胸甲和腹甲易剥离,甲壳剥离后对着光线看可见白斑(与细菌性白斑不同),体表粘附污物。 本病也可能是细菌(弧菌)或其它原因(如营养缺乏造成应激)引起。症状上略有区别:细菌性白斑的头胸甲剥离后,对着光线看,甲壳完好;病毒性白斑的甲壳剥离后,对着光线可见白点。虽然二者可能同时发生,但病灶很少重叠。 2、红体病(桃拉病毒病) 体表淡红色,尾扇变红色,游泳足浅红(有的不红);胃空,甲壳变软,大多在蜕壳时死亡。慢性期则虾贶表面出现多重损坏性黑斑,能正常摄食。 3、黄头病 黄头病毒感染。不规则地游动于水面,头胸甲呈黄色或发白,膨大,鳃变成淡黄色到棕色,肝胰腺变为淡红色。此病多发幼虾及50~70天龄虾。 4、杆状病毒病 感染对虾杆状病毒。生长缓慢、厌食、不脱壳,鳃部附着污物,肝胰腺变白。 5、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 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感染。病虾上浮或悬挂水的表面,游动缓慢、厌食,虾体翻转、腹部朝上,体表甲壳出现白色或褐色斑块,肌肉不透明,多在蜕壳或蜕壳后死亡。慢性期病虾额剑变形弯曲,体表及鳃上粘附污物。 二、细菌性虾病 1、红腿病 副溶血弧菌、鳗弧菌感染。附肢变红,特别是游泳足呈红色,头胸甲及鳃区呈黄色,多在池边慢游或打转,厌食。 2、烂鳃病 弧菌或柱状曲桡杆菌感染。鳃丝呈灰白,肿胀变碎,然后从尖端基部溃烂,坏死部分发生皱缩或脱落,呼吸困难而亡。 3、烂眼病 非01群霍乱弧菌感染。行动迟缓,常潜伏不动,眼球首先肿胀、由黑变褐,随后溃烂脱落,仅留眼柄。 4、荧光病 弧菌感染。发病初期病虾的鳃、头胸部、腹部的腹肌在黑暗处发荧光,断触须,摄食少或停止,池边缓游,反应迟钝。 5、肠炎病 感染嗜水气单胞菌或摄食某些藻类中毒引起。消化道明显变粗,呈红色,肠胃空,有液体或黄色脓状物。 6、褐斑病(甲壳附肢溃疡病) 弧菌或单胞菌感染。体表和甲壳上有黑褐色溃疡斑,溃疡边缘呈白色,中央凹陷,严重时可侵蚀至甲壳下的组织。 7、丝状细菌病 丝状细菌侵入引起。病虾体表或鳃表面伸出许多丝状体。 8、肌肉白浊病 由高水温、低溶氧或弧菌侵入引起。病虾腹部有白色斑点,或整个腹部皆为白色,行动反常,在水面活动或跳出水面。 三、真菌性虾病 1、黑斑病 由真菌及细菌感染引起。由真菌引起的鳃为深黑色,传染性强,大量死亡;细菌引起的鳃为黄色或鲜褐色,以后慢慢变黑。 2、水霉病(白毛病) 多因受伤感染水霉菌。体表着生白毛,成棉绒状。 3、霉菌病 多发淡水虾的虾苗阶段。初期尾部及附肢基部着生不透明的白色小点,逐步扩大到全身。发病高,死亡严重。 四、寄生虫病 常见寄生虫,除虾疣虫、切头虫分属甲壳动物和扁形动物外,其他都是单细胞的原生动物。 1、虾疣虫 甲壳动物,雌雄异体,雌虫略呈扁椭圆形,雄虫比雌虫小数倍,附着雌虫腹部。虾、蟹都易感染,寄生鳃腔中,使鳃部隆起如疣状,揭开鳃盖可见虫体。 2、切头虫 扁形动物,寄生虾的腹部沟缝和体节的缝穴处,有时寄生鳃部。在低倍下可见虫体的5个触角、精巢和吸盘,运动时可伸缩,拉长时如线形或月牙形,遇附着物吸附变短。此虫主要寄生淡水青虾、螯虾,遇盐水即脱落。 3、微孢子虫(白浊病) 孢子呈球形、卵圆形或茄形,寄生血液、肌肉组织、内脏中,使病虾呈乳白色、不透明,俗称牛奶虾、棉花虾。 4、波豆虫 鞭毛虫类,虫体近三角形或近球形,寄生幼虾全身。 5、虾簇虫 常见原虫,种类多,主要有线簇虫和头叶簇虫,一般危害不大。常寄生消化道中,肠道可变白色,在高倍显微镜下可见虫体,线簇虫由2—8个连成并子体;头叶簇虫呈不规则叶状突起。 6、拟阿脑虫 纤毛虫类,虫体呈葵花籽形,前端尖,后端钝圆,多寄生越冬亲虾的血淋巴液中,使血淋巴呈乳白状混浊。 7、吸管虫和莲蓬虫 均为纤毛虫类。吸管虫前宽后窄,前缘中部凹下,左右两角各伸出一束透明的吸管;莲蓬虫呈莲蓬状或球状,前端有20—50根放射状触手,柄很长,柄基固着。 总之,固着类纤毛虫(聚缩虫、累枝虫、单缩虫、钟形虫等)大量寄生时,虾的鳃、体表、附肢等呈黑色,体表被灰黑色绒毛状物。
|